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下载
中共八大: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开端
发布时间: 2012/10/26 18:06:04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取得重大胜利,即将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准备中共八大的召开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1956425日,根据前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得到政治局的赞同后,5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对十大关系作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19569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开幕词总结了七大以来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绩,分析了取得胜利的原因,指出了党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向全党提出了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并且告诫全党:即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但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满的地方,一定要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真理。

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陈云、朱德、董必武等68人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另有45人作了书面发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等文件。纵观这些报告、发言及文件,许多内容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探索,提出和初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已经解决,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明确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如果对于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这种可能性估计不足,或者不努力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那就是保守主义的错误。但是,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如果不估计到这些情况而规定一种过高的速度,结果就会反而妨碍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的完成,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党的任务,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决议》同时强调:必须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这两个方面得到适当的结合,也就是使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得到正确处理。

第三,探索了改进我国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要在适当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要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陈云在大会上所作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系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他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这实际上讲到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是对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探索。

第四,强调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报告强调,要重视党内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必须继续坚决地执行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真正巩固领导干部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

此外,八大还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加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要着重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法制,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等等。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同时,根据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八大决定中央委员会增设副主席和常委,中央书记处增设总书记和候补书记,并加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机构,设书记、副书记。在随后召开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泽东等17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乌兰夫等6人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上述六人组成政治局常委会。

中共八大对面临的国内形势和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方针和设想,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历史证明,八大确定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思想准备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够,那些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观点还没有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而中共八大所形成的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正确路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及以后得到继承和发扬,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 董洁)

 

 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组织部  |  中国共产党员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共中央党校  |  湖南省委党校  |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
版权信息:© 中共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党校 备案信息:湘教QS3-200504-000029 | 湘ICP备05000003号